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哲学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名誉校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金岳霖是湖南长沙人,l895年8月26日出生于一官宦家庭。他从小爱读书,先后就读于长沙私立明德小学,雅礼教会中学。1911年他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科学习,1914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17年获学士学位,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l918年获硕士学位,1920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至l921年,金岳霖在乔治城大学教中文。1921年5月他奔母丧回国,同年12月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1922年9月至l925年先后到德国、法国、意大利游历。l925年12月回国。l926年金岳霖受聘到清华大学任教,历任讲师、教授。l931年休假出国,在哈佛大学听谢非教授讲逻辑学。l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随清华大学南迁,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讲授哲学、逻辑学。l943年至1944年,金岳霖应美国国务院邀请,代表西南联大教授赴美讲学和访问。1946年,随学校从昆明返回北平,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兼任当时中国唯一的哲学专刊——《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主编。1955年他奉调参加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自此之后他一直工作在哲学研究所。l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金岳霖一生主要从事哲学与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行政领导工作。他精通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特别是现代哲学和现代逻辑。他把西方哲学的根本精神同中国哲学的传统结合,用严密的逻辑分析和逻辑论证方法,阐述了他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深邃思考,建构了独特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金岳霖的思想理论在本世纪80年代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并且出版了许多论著。
金岳霖在长期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的哲学与逻辑学素养的专门人才,蜚声中外的哲学家或逻辑学家有沈有鼎、王宪钧、胡世华、任华、冯契、美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等,都曾就读于他门下。
金岳霖的主要著作有:
《逻辑》(大学丛书),清华大学出版部,1935年出版;商务印书馆,l936年,l937年再版;三联书店,1961年作为逻辑丛书的一种三版,1982年重印。
《论道》,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l985年重印。
《知识论》,商务印书馆,l983年出版(此书完稿于1948年)。
《罗素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此书完成于60年代)。
《金岳霖学术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