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中国哲学学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科。自从建所以来,就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在这里工作和从事研究,他们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使中国哲学研究室一直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自2002年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资助以来,中国哲学学科在学术发展、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五年来,中国哲学学科在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共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125篇,译著5部。其中《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专著)、《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论文)、《道学通论》(专著)、《今古文经学新论》(专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专著)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历届院科研成果评比中,罗希文研究员的《本草纲目》英译本获第六届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蒙培元)获第四届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李存山)、《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郭沂)获第六届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这些成果充分显示出中国哲学学科具有强大的整体学术实力,尤其在先秦儒家哲学、宋明理学、经学、道家与道教哲学研究方面,继续保持了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达到了学科建设的预期目标。
五年来,本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也有了很大提高。有二人晋升研究员,二人晋升副研究员。调入研究员一人,助理研究员一人,应届博士毕业生二人。科研队伍在年龄结构、研究方向等各方面日趋合理,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为主,以儒学研究为主,佛教、道教并重的研究格局。
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一直是国内外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学术交流的中心。五年来,本学科主办了“儒学与生态”、“哲学在中国:观念与学科”、“儒耶对话视野中的生态伦理”、“唐君毅文集出版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学术讨论会。这些会议的议题在学术界大多是前沿问题,会议的召开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另外,本学科科研人员赴美国、日本、法国、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进修、访问,另有二十多位国外学者来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二百多次。频繁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了本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总之,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哲学所中国哲学学科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的预期目标。